返回首页
当前位置: 主页 > 学术交流 >

血浆的抗凝机制

时间:2011-02-27 23:28
  

   
    目前认为,血浆抗凝机制主要包括: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、激活的辅因子抑制物、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三大类。
     一、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:
从化学本质看,凝血过程是一系列酶促反应链,其中主链是一系列丝氨酸蛋白酶的作用。组成抗凝系统的一类物质是血浆中存在的多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。抗凝血酶Ⅲ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。抗凝血酶Ⅲ是血浆中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(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)。因子 Ⅱa、Ⅶ、Ⅸa、χa、Ⅻa的活性中心均含有丝氨酸残基,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(serine protease)。抗凝血酶Ⅲ分子上的精氨酸残基,可以与这些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,这样就“封闭”了这些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。在血液中,每一分子抗凝血酶Ⅲ,可以与一分子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,从而使凝血酶失活。当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的某一个ε-氨基赖氨酸残基结合,则抗凝血酶Ⅲ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可增强100倍,使两者结合得更快,更稳定,使凝血酶立即失活。
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的抗凝物质还有能抑制补体第1成分和因子Ⅻa、Ⅺa、的C1抑制物(C1inhibitor),广谱的蛋白酶抑制物a2-巨球蛋白(a2-macroglobulin)等。
    二、激活的辅因子抑制物:
    抗凝系统中的另一类物质是辅因子抑制物,这类抑制物通过对凝血辅因子如因子Ⅴ和Ⅷ活性的抑制而实现抗凝作用。蛋白质C和凝血酶调制素都是属于这类抗凝物质。
    三、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:
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(TFPI)是一种新发现的、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血液中存在的天然抗凝物质,主要作用于依赖组织因子(Tissue Factor,TF)的外源性凝血途径,对体内凝血系统有重要调节作用,它在许多疾病诊断和临床治疗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。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推荐内容